Meme 幣的文化靈魂

Meme 幣的文化靈魂

作者:Neso

 

讓我們從一開始就澄清這一點。一方面,迷因幣(memecoins)——它們不拘一格。誕生於互聯網文化的集體心跳之中。另一方面,垃圾幣(shitcoins)——它們短暫、投機,毫無靈魂。將兩者混淆不僅是一種語義錯誤,更是一種文化上的不和諧。將像$TRUMP 或 $LIBRA 這樣的代幣稱為“迷因幣”,就像把影子誤認為月亮一樣荒謬。

“迷因就像病毒,從一個大腦傳播到另一個大腦。”——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1976)

從道金斯將迷因定義為“文化單位”的基礎理論,到 2013 年狗狗幣(Dogecoin)的誕生,迷因幣已經成為了在線文化與去中心化金融交匯的結晶。但關鍵在於,要將真正的迷因幣——那些源於社區幽默、共享價值觀和有機傳播的文化產物——與垃圾幣區分開來,後者的唯一目的是利用投機狂熱。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僅僅是語義上的失誤;它削弱了迷因幣作為一種迷人現象的文化基礎。迷因幣是作為資產交易的故事,其價值是集體信仰的副產品。

迷因不是靜態的圖像或笑話:它們是文化基因,通過人類互動變異和傳播。道金斯在1976 年的比喻中將迷因描述為“自私的複製者”,在注意力經濟中爭奪主導地位。像DOGE 或 PEPE 這樣的迷因幣體現了這一進化過程:

一個迷因(例如 Doge)變異為代幣,獲得金融實用性的同時保留了其文化DNA。

社區作為生態系統,放大與共享價值觀(幽默、反叛、懷舊)產生共鳴的迷因。

區塊鏈基礎設施加速了複製,每天催生超過 40,000 種迷因幣。

與缺乏文化適應性的垃圾幣不同,迷因幣通過嵌入集體記憶而蓬勃發展。它們還連接了互聯網文化的兩個時代:Web2 和 Web3。

在 Web2 中,迷因是中心化的商品。像 Reddit 和 Twitter 這樣的平臺通過廣告將病毒式內容貨幣化,但創作者很少從中獲得經濟利益。迷因通過 Reddit 或 Twitter 等平臺傳播,但其貨幣化是孤立的(例如平臺的廣告收入,而非創作者的收入) 。狗狗幣在2013 年的崛起就是一個例證:其社區資助了慈善事業,但對迷因的金融價值缺乏所有權。

Web3 將迷因轉變為自我主權的資產,社區將其文化勞動貨幣化。迷因成為可交易的權益,由去中心化社區而非公司算法管理。這一轉變實際上是革命性的,因為迷因從短暫的內容轉變為持久的文化資本。例如,PEPE 從 Web2 的挪用中奪回了 Pepe 迷因,使持有者能夠“擁有”互聯網歷史的一部分。

這一轉變將迷因從短暫的內容轉變為持久的文化資產,由去中心化社區而非公司算法管理。真正的迷因幣遵循達爾文式的軌跡:

  • 誕生:迷因被代幣化,通常以諷刺的形式出現。
  • 成長:社區利用幽默和懷舊來建立社會資本。
  • 成熟:成功的迷因幣發展出準社會效用(持有者不僅為利潤投資,還為身份投資) 。
  • 遺產:迷因幣要麼消失(大多數) ,要麼演變為文化符號/民間傳說。例如,狗狗幣的持久性源於其慈善神話。

垃圾幣繞過了這一生命週期。它們是金融殭屍——缺乏敘事,僅通過掠奪性策略和拉盤砸盤複製。它們缺乏文化支撐,註定了其短暫性。

迷因幣實際上將互聯網亞文化存檔到區塊鏈中,並作為 21 世紀的民間傳說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垃圾幣缺乏這種情感共鳴,無法產生社區忠誠度。它們利用趨勢而不為文化敘事做出貢獻,使加密領域脫離了其反文化根源。迷因和迷因寄生蟲之間存在區別。

當前的真正挑戰是保持文化完整性。將迷因幣和垃圾幣混為一談威脅到了加密領域的文化潛力(由於剝削性代幣導致的信任侵蝕,低質量的克隆品扼殺創新並稀釋創造力,完全的波動性和騙局招致嚴厲監管,從而危及創作自由,等等) 。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狗狗幣由 Billy Markus 和 Jackson Palmer 於 2013 年創建,最初是對比特幣的 parody 和對 Doge 迷因的致敬。整個項目充滿了自嘲的幽默。然而,正是這種諷刺幫助它在日益嚴肅和競爭激烈的加密領域中脫穎而出。幾個月內,一個忠實的社區(你可以稱之為 cult)迅速形成,資助了諸如贊助 2014 年冬奧會牙買加雪橇隊和為清潔水計劃籌款等事業。這些早期的慈善事業揭示了一種超越投機的社區精神。根據 Susan Blackmore 的《迷因機器》 (1999) ,迷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與共享文化背景產生共鳴的能力。迷因幣通過將幽默作為特洛伊木馬來實現這一點;人們圍繞喜劇前提聚集,但他們留下來是因為歸屬感。無論是發佈荒謬的迷因還是為古怪的事業籌款,這些社區將“注意力經濟”轉化為切實的經濟價值。社區創造了無數的迷因、轉發和 Discord 頻道,放大了文化動力。數字交叉傳播發生得如此之快,以至於迷因幣的價值往往不是因為其內在實用性,而是因為無休止的幽默驅動的炒作而飆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迷因產生足夠廣泛的共鳴(如 Doge 那樣) ,該代幣可以超越其最初的玩笑狀態,成為自身的一種文化符號。

相比之下,垃圾幣缺乏任何有意義的文化基礎。它們純粹作為投機工具存在,其創作者利用病毒式營銷和 FOMO(錯失恐懼) ,而沒有為更廣泛的加密或文化生態系統貢獻任何真正的東西。迷因幣的價值是情感性的;垃圾幣的價值是交易性的。加密市場——尤其是在像 SOL 這樣交易快速且廉價的鏈上——可能會被像雨後春筍般在pump.fun 等平臺上氾濫的代幣淹沒。但並非所有真菌都可食用。正如 Coindesk 記者 Brady Dale 在 2021 年一篇關於狗狗幣模仿者的文章中所寫,“真正的區別不在於代碼,而在於敘事。”垃圾幣缺乏敘事深度。它們沒有喜劇火花,沒有慈善事業,也沒有超越投機的集體參與感。去年湧現的所謂 PolitiFi 代幣(如 $MAGA Coin、$BODEN 或 $KAMA) exemplifies 垃圾幣如何利用文化上具有分歧性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是政治)來加速投機。這些代幣沒有連接社區,而是將政治狂熱武器化以快速獲利。它們沒有慶祝一個共享的內部笑話,而是成為數字賭場中的籌碼,被精心策劃的拉盤砸盤事件所籠罩。2022 年,已經有記者在《紐約時報》上寫道,“政治品牌代幣利用現實世界的緊張局勢來獲得短暫的市場動力,留下一群失望的投資者。”我們都看到了今年它是如何發展的。一個代幣的病毒式傳播能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賦予它迷因幣的地位。迷因幣利用文化參考或集體懷舊。垃圾幣則簡單地寄生在相同的病毒機制上,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故事。因此,它們很快就會被淘汰。

“它們是經濟上的快閃族,”Noelle Acheson 在 Decrypt 採訪(2021 年)中說。“一種消失得和形成一樣快的奇觀,沒有留下任何持久的文化印記。”

“迷因是我們文化的 DNA。它們是活的、不斷變化的代碼,通過集體模仿和再創造傳播。” ——Susan Blackmore,《迷因機器》(1999)

將迷因幣和垃圾幣混為一談,對真正迷因幣為加密領域帶來的合法性和藝術風格構成了真正的威脅。迷因幣歷來是新手進入加密領域的入門途徑,他們可能會被更複雜的金融工具嚇倒。當觀眾看到這片領域被沒有文化靈魂的剝削性代幣稀釋時,它可能會侵蝕信任和熱情。

迷因幣反映了互聯網亞文化的集體心理——Reddit 帖子、Twitter 迷因、Discord 頻道。垃圾幣掏空了迷因的概念,將其簡化為“病毒性”。結果是一個充斥著數字垃圾的市場,掩蓋了真正為創意織錦增添色彩的項目。真正的迷因幣激活了互聯網文化,並在全球社區中建立了情感共鳴。DOGE 最初取得成功是因為它有趣、包容,並反映了互聯網幽默的輕鬆核心。像 PEPE 這樣的代幣延續了這一傳統。垃圾幣則缺乏這種社區魔力。它們是由那些幾乎不瞭解品牌認知(或迷因參考)的個人推出的。它們並不“屬於”一個社區,而是在剝削它。

這就是為什麼將垃圾幣稱為“迷因幣”就像將廣告牌標語稱為高雅藝術一樣。表面的相似掩蓋了真實性和目的的巨大鴻溝。迷因幣不僅僅是笑話。它們是反映互聯網文化本我的鏡子。另一方面,垃圾幣是哈哈鏡中的扭曲——只有表面,沒有實質。將兩者混為一談是對兩者的誤解。文化是脆弱的。不要讓它倒下。用理查德·道金斯的話說,迷因是“文化的單位”。讓我們尊重這一定義,並記住我們進入加密領域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更是為了歸屬 。

查看原文
1.84萬
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